“2017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论文入选结果公告 二维码
1191
作者:中国土地学会来源:中国土地学会 “2017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论文入选结果公告
2017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将于2017年12月2-3日在浙江宁波召开,本次年会主题为“土地管理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下设8个子题:1.国土空间规划技术创新;2.耕地保护与生态文明;3.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土地监测调查技术创新;4.土地整治与土地科技创新;5.自然资源产权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6.土地文化与特色小镇建设;7.实施国土资源数据共享,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8.土地科技青年论坛。 为配合此次会议召开,中国土地学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论文征集与评选活动,共征集论文112篇,经专家评审和遴选,有59篇论文入选“2017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现将59篇论文题目与作者公布如下。 此次学术年会征文活动得到全国各省级土地学会的大力支持和广大会员、土地科技工作者、高校老师与同学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投稿,中国土地学会在此致以诚挚的感谢!并诚邀大家参加2017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
2017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入选文章题目及作者
国土空间规划技术创新 1.建设用地使用权共有份额的量化登记理论研究(季峰,徐松红,陈诗梦)。 2.美国空间规划体系的启示(蔡玉梅,高延利,张建平,何挺)。 3.生态文明背景下上海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探索与实践(高魏,张群,许伟)。 4.“山海原”一体化建设用地立体规划与优化配置技术(李通,张丽,韩向旭)。 5.基于复杂网络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以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为例(张吉康,钱竞,赖权有)。 6.土地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及互动关系研究(张敬岳,张光宏,胡银花)。 7.山东临沂市辖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模拟与规划(王荣华,孙钦祥,李雪飞,陈军伟)。 8.“四化同步”背景下的国土空间优化模型研究—以天津市太平镇为例(王亚男,罗天骐,李丹妮)。 耕地保护与生态文明 9.基于分数阶GM(1,1)模型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以湖北省为例(马艳)。 10.基于改进TOPSIS方法的耕地利用系统安全评价—以江西省鹰潭市为例(匡丽花,赵小敏)。 11.基于耕地分等和PSR模型的耕地质量生态安全评价(卫新东,王筛妮,员学锋,马平叶)。 12.农户分化与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基于554户农户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的调研(王思琪,陈美球,彭欣欣)。 13.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研究—公平性感知、信任与不确定性(李昊,李世平,南灵)。 14.不同土地规模农户土地集约用地行为的差异分析—以我国传统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为例(楠楠,刘成武,黄利民)。 15.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与城市用地增长及形态的关系研究(舒心,夏楚瑜,李艳,童菊儿,史舟)。 16.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评价与预测研究—以陕西省为例(何岩岩,南灵)。 17.河南省新型城镇化风险识别研究(鲁春阳,文枫,秦岩,司锦,解丽丹,王锦峰)。 18.清代江浙地区的茅草市场研究(曹瑞冬)。 19.城市更新过程中土地权益的研究评述—城中村改造,铁路搬迁,旅游开发征地(徐允,周宝同)。 20.广西耕地占补平衡与土地整治景观生态建设研究思考(贺斐)。 21.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赵翠昭,张其)。 22.采煤沉陷区水改旱方式损失补偿标准初步探讨—以松藻矿区为例(成六三,杨晓菊)。 23.构建新常态下耕地生态文明的思路建议—以山西为例(马巨革,汤明玉)。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土地监测调查技术创新 24.我国现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调整浅析(廖杰,崔宇,狄春雷,谭永生)。 25.县域土地生态状况监测关键技术研究(王千)。 26.浅析涪陵区耕地大量减少之原因(彭剑云)。 土地整治与土地科技创新 27.“土地整治+”:五大理念指引下上海土地整治创新与实践(刘伟,夏菁,朱晓丹)。 28.基于功能空间分异特征的耕地价值评估研究(董鹏宇,赵华甫,张佳)。 29.基于因子分析的农用地整治项目绩效研究—以江苏省为例(郑华伟,刘友兆)。 30.基于产业发展与土地整治联动的乡村空间重构研究(姜申未,杨朝现,熊想想,王辉,杨璇)。 31.县域高标准农田项目遴选布局方法—以舒兰市为例(范文洋,李斌,蒋海洋)。 32.国际大都市土地整治项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以上海市为例(郭贯成,李学增)。 33.黑龙江省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监测研究(杜国明,张爱辉,郑惠玉,赵雅倩)。 34.重庆市土地整治工程布局生态适宜性评价(雷锡琼,李妍均)。 35.土地整治领域科技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以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项目为例(陈成,张丹凤,王芳,宋元)。 36.国内外土地整治技术标准现状综述(龙腾,闫玉玉,张红,李宏薇)。 37.基于T-S模糊神经网络的甘肃省合水县土地整治项目生态补偿效应评价(杨淇钧,程文仕,张池,吴家龙,王皓宇,戴军)。 自然资源产权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 38.土地征收对不同年龄段失地农民的福利影响研究—以呼和浩特市为例(张宇,闫彩丽,孙萌)。 39.农户生计水平对三权分置政策认可的影响—基于湖北省的实证研究(唐睿,彭开丽)。 40.土地产权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基于产权经济学的视角(魏鲁彬)。 41.基于地理国情信息的土地资源生态资产核算及其应用—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夏淑芳,陈美球,刘馨)。 42.农业人口转移对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影响—以江西省为例(谢美辉,邹秀清)。 43.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江苏沿海地区生态风险格局(吕晓,许凤娇)。 土地文化与特色小镇建设 44.土地文化与特色小镇建设研究(吕娜,马红丽,黄伯秋,王春霞)。 45.屯堡土地文化与山区特色小镇建设探论—以鲍屯小镇建设为例(殷清慧)。 46.打造土地空间布局合理的小城镇—以延庆区八达岭镇为例(唐鹤)。 47.国内外特色小镇对打造陕西省特色小镇的借鉴(王筛妮,郭树延,张转,周学珍)。 实施国土资源数据共享,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48.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下国土资源数据共享应用模式研究(黄河清,丁远,陈翔)。 49.“云上贵州”平台下的市县国土资源数据共享实践与思考—以遵义市为例(赵毅,李连凯,皮茂强,蒲云贵)。 50.海陆一体化建设机制的思路探索与地理信息共享服务的技术实践(邢雷)。 51.基于EPS的地形数据库建库方法与应用(肖金群)。 土地科技青年论坛 52.大城市郊区农地流转特征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西安市秦岭北麓684户农户调查(王欢,杨海娟)。 53.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增值收益分配两阶段博弈研究—基于多主体利益关系视角(黄凌翔,于蕊)。 54.农地产权制度与征地补偿制度关联互动改革研究(刘灵辉)。 55.土地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探索与研究—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陆晔,韦国强,吴英)。 56.风险认知,抗险能力与农户宅基地退出(朱新华)。 57.新疆绿洲土地生态安全障碍因子研究—以塔城市为例(刘志有,蒲春玲,闫志明)。 58.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风险预警研究(莫国辉,邹秀清,刘杨倩宇)。 59.禀赋效应视角下农地流转滞后的困境:心理机制与影响因素(南光耀,诸培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