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哲:土地市场:从农村到城市,再到城乡互动 二维码
854
土地市场:从农村到城市,再到城乡互动
吴宇哲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第一个阶段,1978-1998年,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得益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红利,从而为我国后续地城市化推进奠定了基础。从1978年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的包干到户,到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的正式出台,特别是1982宪法明确承认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将农村土地由历史的“私有共用”与“公有公用”推进到“公有私用”,保障了农民生存,激活了当初的农村生产力,从而进一步推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到1998年,结束了我国物资短缺时代,进入农产品、轻工业品盈余时代。
第二阶段,1998-2014年,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得益于城市土地制度改革的红利,可以称为“土地城市化”时代,主要特征是工业园区的推进与地方依赖“土地财政”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改善。这样阶段起始因为我国进入了物质盈余时代,所以对外贸易开始松动,2001年进入WTO后,我们仅用了8年时间,制造业GDP从2001只有美国的1/3,在2008年超越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基地。与此同时,这一阶段随着住房制度改革深化,激活了城市土地市场,为我国的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提供资金保障,为美好生活奠定了物质基础。在这个价段由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我国出口受阻,4万亿的强刺激计划虽然让我们的宏观经济挺了过来,但是也留下了后遗症。到2014年,经济进入新常态。
第三个阶段,2014-2035年,可以称为“人口城市化”阶段,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新时代,这一阶段应该注重城乡土地制度的互动。2014年经济进入新常态,意味着我们经济结构需要调整。“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增长严重减弱,所以我们在维持投资增长的同时,必须激活内需拉动增长。城市居民被各种节日刺激着消费,农村居民前不久也被“家电下乡”刺激过消费,而2.65亿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没有落实,或者说这些流动人口的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与城市户籍的居民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流动人口一直是一群不敢消费的群体。2014年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核心是改革原来的土地城市化模式,向人口城镇化转变。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重点,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我国改革推进的瓶颈。与此同时,在农村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本着扩大农村土地的权能,完善和改革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制度。新时代的精神,一定是以人为本的精神,推进包容性增长,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新时代精神的指引下,我们新征程可以展望到远期的2035年后,那时我们的土地制度会相对稳定,实现城乡协同的美好生活。在那个时候,我国的人口总量已过了高峰,同时城市化进入稳定期……到本世纪中叶,我们地方政府将从土地增量财政转向土地存量财政,工业生产在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引领下应该也实现了绿色转型,那时的乡村已经振兴,在生态文明的号角下,中国一定很美丽。
文章分类:
城乡土地市场与乡村振兴
|